• 小螞蟻站長吧-互聯網運營、增長黑客學習交流平臺

    您好,歡迎訪問小螞蟻站長吧!

    尷尬的品牌

    2018-07-29 00:02分類:網站流量 閱讀:

     

      2012年以前,效果營銷的概念還沒有出現??梢哉f,除了促銷以外,當時所有的營銷都是品牌營銷。無論是投放戶外廣告、電視媒體,還是投放一些新浪、搜狐的橫幅廣告(banner),抑或做一做當時方興未艾的BBS(電子公告牌系統)、微博內容賬號,玩一玩線下公關,所有這些形式,基本上都是品牌營銷。

      為什么這么說?

      在我看來,不能直接導向購買的營銷行為都是品牌營銷,即使其最終目的是導購。但是此類營銷路線較長、周期較長,目標可能也會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模糊。

      “我知道我的廣告費至少有一半浪費了,但我并不知道是哪一半。”廣告大師約翰·沃納梅克的這句名言,也是對這個品牌營銷時代的注解。

      品牌營銷時代很多產品的成功,得益于優秀的廣告創意、海量的廣告投放、彪悍的渠道刺激和信息不對稱的產品包裝。比如,腦白金、哈藥、洋河、七匹狼、步步高、361°等民營品牌,寶潔、歐萊雅、金龍魚、諾基亞、戴爾、奔馳、寶馬等外資品牌,都無一例外是這個品牌營銷時代的贏家。

      當時的營銷服務,本土的會選擇如葉茂中、翁向東等,高端一點的則會選擇奧美、JWT(智威湯遜)等老牌4A級廣告公司,但在營銷的手法上并無太多不同。“一句廣告語+一個代言人+中央電視臺”,晉江系企業總結出來的“三板斧”很有效。通過央視招標,一個新品牌可能一夜成名,迅速走進千家萬戶,所以那時每年的央視廣告招標大會都是行業盛會,也是來年“中國經濟的風向標”。

      那時,網絡自媒體還沒有規?;霈F,即使新浪、搜狐、天涯等也只是主流媒體(電視、報紙)之外的補充形態。正如中央電視臺的廣告語“相信品牌的力量”,真正的中心化媒體就是央視、衛視、報紙、廣播和戶外大廣告牌,用戶并沒有太多的選擇和網絡信息干擾。所以,有名氣的牌子(名牌)就是品牌,廣告密集投放的商品很容易獲得大眾認知和購買。但因為沒有精準真實的用戶標簽和畫像,沒有過程中的數據追蹤,即使有一半的浪費,大家也都能在“盲投”和“經驗判斷”下,完成市場動作并且覺得理所當然。

      綜上所述,那個時候品牌營銷占據企業市場部至少70%的工作量,是企業絕對的營銷重點。對策略、創意和媒介投放負責,是市場總監的核心責任。

      這里多說一句,你會發現時至今日,雖然效果營銷已經迎頭趕上,但絕大部分企業對市場總監的招聘需求還停留在“品牌總監”時代,即使這個總監并不了解數字媒體、效果投放和線上轉化。這說明很多企業對于品牌的套路理解,還停留在2012年以前。雖然不能說對或錯(即使在今天,很多套路也并不過時,并且還很有效),但今天一個市場總監的知識結構已遠不止品牌部分了。用戶運營知識、產品經理的技術視野、數字效果廣告、社交媒體玩法,只有掌握這些新知板塊,才能更好地武裝一個市場總監,讓傳統意識升級。

      那么,效果營銷是從什么時候出現的呢?

      我不做鉤沉考究,依照個人經驗,2012年以后的PC互聯網已經號稱能夠記錄用戶上網行為,進行目標用戶畫像,從而實現更精準的廣告推送。這樣的市場營銷是基于技術基因的手段,與“至少浪費一半”的品牌營銷有所不同。而以百度、新浪、搜狐(這個時候的騰訊廣告還未起來)為代表,開始給客戶灌輸一種不一樣的理念,即“精準營銷”。

      自2014年以來,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,傳統的企業官方網站變成了App和企業微信,用戶通過下載或關注微信,即可實現互動和購買。同時,阿里、京東等電商轉向移動端電商,增加了LBS和移動支付功能,用戶體驗更快捷、更方便。完全為手機而生的美團、大眾點評、滴滴出行、摩拜單車、神州專車等軟件,則帶來了用戶前所未有的體驗升級。

      精準營銷雖然在人群定向上有了劃分,但移動互聯網完成了它的進化,讓人群不僅能看到,還能立即在手機端點擊購買,從而實現了最終效果。

      就是這個輕輕一點,讓移動互聯網的效果營銷直達最后一厘米,并且高下立判??梢哉f,無論是App品牌展示、圖片二維碼、視頻貼片、搜索競價、口碑軟文,還是后起的DSP、feeds、小程序、短信公眾號等方式,都讓用戶增加了一個閉環型動作——最終點擊購買。而傳統的媒體(電視、報紙)、傳統的網絡媒體(PC),無法實現即時場景、即時即刻的用戶購買,所以基于移動端的效果營銷必然是轉化鏈更短、效率更高也更為先進的營銷方式。

      所以,我所認同的效果營銷,不是數字媒介公司經常提到的SEM、DSP等廣告形式,而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,一切傳播形式都具備導向購買(或下載、注冊等用戶行為)功能,這是一個根本性的思維取向。如果不能導向購買,則不叫效果營銷。

      這并不是要概念極端化,而是要讓營銷人強化一種思維,即不浪費每一次不易獲得的流量。絕大部分企業都不可能像BAT那樣坐擁無限流量,而且目前的流量和獲客拉新成本太高,完全不容營銷人浪費。

      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!

      舉一些身邊可改造的例子。

      1.一篇微信長文如果只是公關美文,即使獲得10萬+的閱讀也是流量的浪費。增加一個嵌入小程序或者一個點擊購買按鈕,如同大V文末的打賞一樣,大家都已習慣,并不會讓用戶感覺突兀,反倒增加了看完圖文后的購買沖動,何樂而不為。

      2.你的戶外或店頭廣告,如果沒有添加二維碼,或者二維碼帶來的是一個30多兆的App下載,也是不及格的。讓用戶能夠掃碼打開一個WAP(無線應用協議)網站,或者關注企業微信,并且掃碼有獎勵,就會帶來一些轉化。

      3.回到之前百雀羚的案子,一鏡到底的長圖文創意非常精彩,但在圖片最后缺少一個讓用戶立即點擊購買的按鈕(比如電商官網),而是提醒用戶去打開淘寶領券參加,這種設置是不及格的。我們知道,當一條優質創意瞬間打動人之后,用戶的好奇以及消費沖動往往也就只有幾秒鐘。能夠在當時當下迅速解決轉化問題,就能讓購買率大幅度提升。

      一旦用戶因為麻煩的體驗和新的場景頁面跳出當前環境,就會導致用戶冷靜情緒或放棄購買,從而喪失最佳的消費時機。

      4.很多刷屏級的H5創意,同樣存在上面三個問題。創意精美,流量巨大,卻不在最終的展示頁和轉化按鈕上下功夫,從而喪失了轉化的黃金時間。

      所以,移動營銷的關鍵就是當下的轉化!用手機上的展示內容吸引用戶在當前場景下迅速完成轉化。凡是讓用戶增加購買難度、跳出當前頁面,或者關閉內容等待下一次重逢的,都是令人可惜的浪費!

      可能有很多營銷人對這種觀點不太認同。他們認為品牌要與用戶進行深度溝通,而購買是多次觸達之后的行動,是AIDMA法則(即關注、興趣、欲望、記憶和行動)的體現,用戶不必在當前轉化,而要看得更長遠。同時,有一些廣告人會認為在美好的作品中增加商業導購元素是一種傷害,而不愿意去做落地頁和轉化按鈕。

      對這個問題,見仁見智。對于流量豐富、品牌號召力巨大的企業,可能確實不用這么“急功近利”地實現流量變現。但對于絕大部分企業,尤其是創業企業,我還是建議珍惜一點一滴的流量,聚沙成塔,能轉化必轉化,能“品效合一”就一定不要“品牌務虛”。

      這樣一來,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的答案就明確了。

      第一,做品牌,到底應不應該承諾效果?或者用什么樣的轉化周期來承諾效果?

      答:做品牌,不承諾效果就是“耍流氓”,因為移動互聯網讓“輕輕一點”成為必需。

      轉化周期由不同的產品特點決定,零食、服裝等低決策商品可能當天就有數據,而汽車、金融等產品可以先獲得客戶線索,最終轉化周期為7~15天。

    上一篇:品牌:流量之井

    下一篇:品牌是最穩定的流量池

    相關推薦
    ?

    關注我們

      小螞蟻站長吧-互聯網運營、增長黑客學習交流平臺
    返回頂部
   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