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關短視頻運營的幾點思考
編輯導語:8月31日,網信辦發布了第50次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》,這個報告里面,有很多數據很有參考意義,本文作者就從個人角度來解讀一下,并分析這些數據能給短視頻從業者帶來什么啟發,感興趣的小伙伴一起來看看吧。
8月31日,網信辦發布了第50次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》,這個報告里面,有很多數據很有參考意義,值得仔細研究。
下面,我就從個人角度來解讀一下。
一、數據解讀
1. 網民數量
根據《報告》,截至2022年6月,我國網民的數量是10.51億。
2021年12月,網民的規模為10.32億,也就是說半年時間,網民數量僅僅增長了1900萬。
每位網民每周上網時長為29.5小時,和2021年12月的28.5個小時相比,半年時間增長1個小時。
這說明了什么?互聯網早就不存在所謂的人口紅利了。包括前幾年的下沉人口紅利,也早就沒有了。
2. 短視頻滲透率
《報告》顯示,短視頻用戶數達到9.62億,和2021年12月相比,僅僅增長了1800萬。
這說明什么?短視頻平臺的用戶規模增長也已經到頂了。抖音的月活用戶數已經超過了8億,早就逼近天花板了,這也就意味著短視頻全面進入存量時代了。
3. 直播滲透率
《報告》顯示,直播用戶數達到7.16億。2021年12月并沒有披露直播有關的數據,但是結合到總網民數以及短視頻用戶數,也不難作出判斷,直播這件事情也已經差不多達到天花板,也即將進入存量時代。
那么,作為一個短視頻從業者,這些數據能給我們哪些啟發?
二、啟發
1. 短視頻平臺會成為超級創業平臺
任何生意,都需要流量。流量的本質,就是用戶的時間。
當9億多人每天花4個小時在短視頻平臺的時候,短視頻平臺就成為了當今社會最大的流量入口。想要獲得流量,必須投身短視頻平臺。
因為用戶量級巨大,所以短視頻平臺無法獨自完成所有的用戶維系工作,平臺必須有所取舍,因而像內容生產、商品交易等工作只能放權給第三方。這些工作,就會誕生一個又一個創業機會。
又因為流量在平臺端,所以這些機會,很難形成傳統生意模式下的壟斷式經營。
這樣的模式,和查爾斯-漢迪在《第二曲線: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》中所提到的大象和跳蚤極為類似。大象是超級組織,跳蚤是獨立個體,跳蚤依托于大象生存,卻并不隸屬于大象。
那么大象和跳蚤之間的比例是多少,根據查爾斯-漢迪在書中寫到的,2017年英國的跳蚤數量已經占到了全國勞動力數量的15%。
2. 互聯網運營面臨的競爭將空前激烈
短視頻的出現,摧毀了互聯網運營在技能上的護城河。
此前的網站、APP甚至公眾號運營,對于技能的要求是極高的,比如說運營思維、數據分析等等。這些技能,需要依靠經驗去積累,需要靠時間去沉淀。
但是短視頻的出現,改變了一切,這種改變體現在這么幾個維度:
(1)經驗的價值被變化不斷削弱
短視頻平臺的變化,是多維的。平臺規則時刻在變化,平臺用戶時刻在變化,算法時刻在變化,內容創作者也是時刻在變化。
經驗是基于過去的積累凝練出的一種判斷力,當過去不再可靠的時候,這種判斷力自然而然就失效了。
(2)運氣在短視頻在運營中的價值不容忽視
誠然,短視頻運營也有一套專屬的運營邏輯。
但是不容忽視的是,運氣絕對是短視頻運營中不容忽視的一項價值。東方甄選的爆火,劉畊宏的刷屏,無一例外都離不開運氣的加持。
(3)學歷素質等前置成本被短視頻徹底粉碎
圖文內容時代,對于內容生產者的前置成本要求是很高的。
寫文章這件事情,并不是普通人能做好的。我父母那一輩的人,很多學歷都在初中及以下,這類人在圖文內容時代是完全沒有內容生產能力的。即便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,也不具備寫文章的能力。
因而,圖文內容時代,內容生產能力是一項相對稀缺的能力。非互聯網人,很難在這項技能上和互聯網人相抗衡。
短視時代則不同,幾乎人人都能拍視頻,內容生產的前置成本被徹底粉碎。內容生產能力,也變得不再稀缺。和非互聯網人相比,自然也就沒有優勢。
(4)運營崗位技能的單一劣勢開始體現
用新媒體展現職業特色,這是短視頻平臺的一種內容定位方向。
但是這個方向,對于運營而言是無效的。
在變現這個維度,運營技能單一的劣勢體現得更加明顯。
傳統行業,必然有自己的產品或者服務,而且多半已經經過市場驗證,缺的只是流量。運營崗位,除了虛擬課程、付費社群或者付費服務之外,似乎沒有其他變現的選擇,這些賽道競爭極為激烈,也缺乏足夠的市場驗證。
當一項技術發展越成熟的時候,這項技術本身的價值會越來越大,但是這項技術相關崗位會變得越來越沒有競爭力(典型的例子:之前的打字員)。
短視頻運營這項技能,也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。逐漸融入到各行各業,內化成一項基礎技能。
上一篇:簡單聊一下短視頻賬號的定位